这就是今天最奇怪的悖论。
最近大家都在研究Ai编程,也算是一个付费意愿度和金额都比较高的一个场景了,当然也是争论最多的。比如Claude Code,虽然智谱GLM也出包月替代品、Kimi K2、各种Agent,现在所有主流AI工具,几乎都在按 Token、次数、时间 来收费,看上去越来越自动化,但你仔细想想:如果一个模型真的很聪明,那我应该只跑几次就能搞定,对吧?可现实是,任务稍微复杂一点,就得来来回回试好多次,结果还不一定靠谱。
于是出现了一个尴尬局面: 结果不确定,但消耗却是确定的。 你花出去的钱,每一分都算得清清楚楚,但你拿到的成果,却往往不值那个价。
这也是为什么对话式AI会成为主流。因为它允许你“追问”,容忍模型的不精确。甚至平台还会鼓励大模型乱答,让用户产生“我好像拿到答案了”的错觉。但你和我都知道,很多时候答案并不靠谱。说白了,这就是个过渡阶段。
有人会说,现在不是已经有结果定价了吗?比如 MidJourney 按图收费,Runway 按视频分钟收费,Jasper 按字数收费。再比如最近很火的 Manus,号称能帮你独立完成编程和研究任务,甚至一次性生成一整套方案。听起来是不是很像“按成果交付”?
可惜,这些都还是“半成品定价”。 MidJourney的图,好坏全靠运气;Runway的视频,能不能直接用没人保证;Jasper写的文章,你自己都不敢不改就上线;Manus更夸张,能花很长时间产出一大堆东西,但普遍反馈是:修修补补的工作比它省下来的还多。当然,只是目前而已,相信未来这些先行者仍然都会改进的。
换句话说,现在的所谓“结果定价”,本质上还是把“算力计费”换了个壳子。它们卖的,不是成果,而是半成品。
那什么才是真正的结果定价?我觉得至少要满足一个条件:成果必须可验证。比如,代码要能通过测试用例,SEO文章要能被Google收录,语音转写要能达到95%以上的准确率。这才是真正能建立信任的交付。
今天的Token计费,说到底只是因为模型不够聪明,所以只能拿个“调和方案”让大家先用着。未来一定会出现更清晰的模式:你花的钱,对应的是标准化成果,而不是无数次试错。
模型的突破可能只掌握在少数巨头手里,但 模式的创新,留给了所有人机会。 谁先把“结果”定义清楚,谁就能重新改写这个市场的规则。
相关文章





获取快董认知圈前沿技术资讯和实用教程